第二百六十八章 扛枪的遇上了玩笔的_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错撩小说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二百六十八章 扛枪的遇上了玩笔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六十八章 扛枪的遇上了玩笔的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二百六十八章扛枪的遇上了玩笔的在蔡文升滔滔不绝的说话声里,坐在沙发上的江山,正一篇接着一篇翻找着自己期待中的内容。

  没有、不是、下一篇……嘶!

  “李存葆同志是一位战地记者,今年3月份战斗打响的同时,他也跟去了前沿战地,”蔡文升指着桌上的一封信说道:

  “我和李存葆在电话里聊了很多次,之后他便给我们报社寄来了这些采访稿……”

  但,在他的来信中,也提到有关采访稿的发表问题。

  目前为止,李存葆同志除了一些赞美前线英雄的诗歌散文,

  只在《军事报》上发表了一短篇《将门虎子——记战斗英雄兰方虎》。

  尽管这篇文章让他赢得了不少赞誉,但李记者的心里却越发堵得慌。

  因为,他仍握在手里的那些采访稿,才是他最想公诸于世的内容。”

  “可惜的是,”

  说到这,蔡文升无奈的将目光重新回落到眼前的文稿上:“我好像也帮不了他。”

  总编室里的办公桌上,随意散落着几盒工作烟。

  在几杆烟枪的共同努力下,整间办公室愈发变得如梦如幻。

  负责排版的周编辑,是办公室里唯一的女同志。

  早已经习惯这一切的她,正坐在窗缝边聚精会神的丈量着桌上的版稿。

  随着蔡主编的一声叹息,办公室里的几位全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能将目光全部转向了江总编。

  “看我也没用,”江海同志毅然决然的摇了摇手:“这条红线肯定是碰不得的。”

  就在知识分子们纷纷摇头,准备再次续烟的时候。

  “不过……”江总编指了指面前的两篇文稿:“这两篇小记,倒是问题不大。”

  “哪两篇?”

  “给我看看。”

  江总编的话音刚落,江山赶紧跟着大家伙一块凑了过去。

  【战斗打响的时候,我已经来到了边界线上。

  一天,我们几个战地记者准备在周围走走看看。

  没想到,却看见了我永生难忘的一幕。

  小溪边,一群傣族姑娘正在为前线送下来的烈士清洗遗体。

  当时,这座傣家寨子里的青壮年都去支援前线了,给烈士穿衣入殓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姑娘们的身上。

  这时,一位傣族老阿爹走了过来,声音颤抖的对姑娘们说得:你们怎么能这样狠心,水太凉了。

  姑娘们一听,当即就明白了老阿爹话里的意思,连忙架锅烧水……

  哪怕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想给这些烈士们送去人世间的最后一丝温暖。】

  【今天有战友要去苗寨赶集,我也一块跟去了。

  在集市上,正好看见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要买一位老大娘的鸡蛋。

  两个人一直在为鸡蛋的价格,争来讨去。

  “大娘,我把你这筐鸡蛋全买下来,你就算我便宜一点吧。”

  “小姑娘,我已经卖得很便宜了,伱要是嫌贵可以少买一点嘛,反正你一个人也吃不完。”

  “我不是为自己买的,”小姑娘急了:“我买这些鸡蛋,是想给前线的伤员送去的。”

  “你……”老大娘一听这话,也急了:“你怎么不早说呀,我这筐鸡蛋你只管拿去,一分钱也不用给。”

  接着,不仅老大娘站起了身,周围几个卖鸡蛋的寨民全都跟着站了起来。

  一起提着鸡蛋,向着野战医院的方向走了过去。】

  “这两篇稿子可以编在一块发,”江海特意对蔡文升嘱咐了一句:“合在一块,看上去更有力量。”

  “好的,”蔡文升点了点头:“单发的话,是单薄了一点。”

  “揉在一块,的确更具感染力,”江山也同意老大的建议,说完他又看向了蔡文升:“蔡编,这位李记者很有点东西。”

  “哦?”

  “一场仗打下来,他眼里看见的肯定不止这点,”江山拍了拍手里的文稿:

  “你要继续和他保持联系,鼓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连篇成书,那样的话,可比这些零零散散的小豆腐块有影响多了。”

  “听你的意思,是想让他出书?”蔡文升忽然发现了一个从没想过的方向。

  “要想让这些碎片式的采访小记,不被人遗忘,”

  聊着聊着,江山同志的眼中逐渐迸发出了一股光芒:“就只有将它们揉成一部有血有肉的。”

  “瞧瞧咱们的江科长,”荣斌忍不住笑了起来:“到底是年轻啊,说着说着就热血沸腾了。”

  “荣编你还真别说,这也就是组织没瞧上我,不然的话,我立马就弃笔从戎。”

  上辈子,江山同志还真有幸当过几个月的战地记者。

  虽说不是自己国家的反击战,但,也足够刺激的了。

  “玩玩笔你还行,”江总编立刻代表组织提出了反对意见:“玩枪还是算了。”

  “上战场也不一定就得扛枪嘛,”蔡文升深有感触的说道:“战地记者的笔,同样也可以成为一把利刃。”

  “说得好,”年轻的江科长带头给老蔡鼓起了掌:

  “不但是一把利刃,还是一把为前线战士披荆斩棘的利刃。”

  1982年,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沉淀,李存葆在一次外出学习中,偶遇了《十月》的编辑张守仁。

  面对张守仁的约稿,李存葆终于与对方聊起了自己构思已久的《高山下的花环》。

  相比两年前的自己,这一会的李存葆同志已经学会了“将现实带入理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uoliao.cc。错撩小说手机版:https://m.cuolia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